【改写内容】
美军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无人机部队,其中的RQ-4B“全球鹰”无人机因其高性能和多功能被称为“无人机中的劳斯莱斯”。借助这款具备战略侦察能力的“空中间谍”,美军加强了对俄罗斯等潜在对手的情报收集,同时积极向盟友推广,期望将其打造成推进“集体防卫”和构建全球情报监控网络的关键工具。
据英国“简氏360”网站报道,北约从美国军火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订购的第一架“全球鹰”无人机已经进驻意大利,标志着北约正在实施的“综合地面监视系统”(AGS)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架“全球鹰”于11月20日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空军基地起飞,经过22小时的长途飞行,最终抵达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锡戈内拉空军基地。
2012年,北约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签订了购买5架“全球鹰”的合同,总价值约为12亿欧元。这批无人机以“全球鹰”Block40为基础,根据北约的具体需求进行了改造,具备先进的侦察、监视和情报收集能力。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这款飞机体现了北约致力于提升尖端军事力量的决心,推动军事现代化,北约的“集体防卫”将因此受益匪浅。
北约的“全球鹰”隶属于“综合地面监视系统”。2009年,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5个北约成员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决定共同推进这一系统,并成立了“综合地面监视管理局”,旨在增强北约的地面监视能力,使成员国能够更好地共享地面监视数据。根据协议,北约的无人侦察设备由成员国共同所有,只要支付运行费用,即可随时调用。这些无人机投入运行后,不仅出资订购的15个成员国可以使用,其他国家也可以获得相关情报和数据。
RQ-4B“全球鹰”是一款典型的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全长14.5米,翼展达到39.9米,最大起飞重量约为14.6吨。该机装备了一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虽然推力不大,但经济性良好,加上超宽的翼展,使其能够一次性飞行超过30个小时,最大航程可达22780公里。在执行任务时,“全球鹰”通常不会直线飞行,而是依靠高精度导航系统自动起降和执行任务。机载任务计算机设有应急模式,允许无人机在通信中断或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备降地点。
尽管“全球鹰”外观平平,但其内部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它配备了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和远程光电/红外(EO/IR)传感器,能够在目标区域内长时间巡逻,每天覆盖面积可达10万平方公里,几乎可以实时将信息传回指挥中心。该机与美军现有的情报处理、应用和分发系统结合,为战区指挥官提供了近乎实时的情报支持。
“全球鹰”性能优越,每架造价约2.22亿美元,被誉为“无人机中的劳斯莱斯”。除了美国和北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等国也已确定或计划购买。
当然,再优秀的装备也难免有缺陷。“全球鹰”目前服役数量仅40多架,自2011年以来已有4架发生坠毁事故。此外,该机没有装备任何机载告警系统和防御系统,自身防护能力几乎为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尤其是在有结冰云层的情况下,难以正常执行任务。
美军赋予“全球鹰”的核心任务是在和平时期、危机时期以及战争时期为联合部队和国家指挥当局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情报支持。虽然该机没有配备武器,但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它能够在灰色地带执行相对敏感的任务,从而成为美军最繁忙的机型之一。
当前,“全球鹰”的一个重要监视对象是俄罗斯。据报道,美国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近期首次接近俄别尔哥罗德南部地区,距离俄罗斯边境约35公里,距离别尔哥罗德市64公里。据推测,这架“全球鹰”可能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锡戈内拉基地起飞。
在此之前,俄媒体曾报道,美国空军首次同时部署了两架“全球鹰”无人机和一架电子侦察机,对俄罗斯进行近距离侦查。两架无人机从西西里岛出发,沿着加里宁格勒—列宁格勒—普斯科夫边境地区进行侦查,而另一架电子侦察机则从英国米尔登霍尔空军基地起飞,随后出现在加里宁格勒边境附近。
俄罗斯方面指出,近年来,美军显著加大了对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空中侦查力度,并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在该地区的常态化部署。不久前,美军侦察机还曾飞临黑海地区,在克里米亚、刻赤海峡以南和克拉斯诺达尔海岸附近巡航了6个多小时。面对美国在俄边境地区频繁的空中侦查活动,俄罗斯国防部多次呼吁美国停止此类行为,但未获积极回应。
【注】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合同战术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