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无人机航母被视为未来航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人机体积小巧,能够搭载多架飞机,且造价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此外,使用无人机还能显著减少人员伤亡,从而执行更多危险的任务。
然而,实现完全无人化的军事系统并非易事。远程操控无人机舰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尚未完善,这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无人化技术适用于某些场景,但有人驾驶的舰队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们可能更容易受到攻击和控制。例如,伊朗成功俘获美国的高级别无人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美国的X-47B无人机,以及类似的法国“神经元”、中国的攻击-11、英国的“雷神”和俄罗斯的“猎人”。虽然这些项目中有些已经停止研发,但攻击-11仍在继续推进。X-47B曾在美国“布什”号航母上进行了密集测试,但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其战斗力有限,且严重影响了有人驾驶舰载机的起降效率。最终,由于技术复杂性及智能技术的不成熟,这些项目大多遭遇挫折。
目前,美国正在开发一种名为MQ-25“黄貂鱼”的无人机,旨在提供空中加油服务,同时也具备攻击能力。尽管该项目被认为是技术验证的一部分,但其实际效果还需经过实战检验。实际上,MQ-25与X-47B在设计和技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回顾无人机上航母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实验阶段过渡到完全无人化航母的转变,在未来的十年内似乎不太现实。理想的无人作战系统需要从无人作战平台开始构建,而当前并没有理想的无人舰载战斗机型号,这使得无人机航母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