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秋冬季节,军用无人机突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切源自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无人机大战。原本在战斗中处于劣势的无人机,竟然在对抗有人驾驶飞机时占据了上风。这一变化显示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也是无人机首次作为主要武器系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尽管全球无人机生产和销售的领先国家是中美两国,但阿塞拜疆使用的无人机相对较低端。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各种先进的无人机型号,例如曾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TB-2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曾被中国的翼龙无人机击败,但近年来中国研发了大量的无人机型号,其中许多已经出口并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
根据印度公布的一张卫星图像,可以看到大量中国生产的无人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翔龙高空长航时侦察无人机、神雕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天鹰中高空无人侦察机,以及攻击-11隐身察打一体无人机(即以前的利剑无人机)。此外,还有著名的彩虹-5察打一体无人机,几乎可以说,中国拥有的无人机型号涵盖了全球市场上大部分的型号。
中国无人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当时主要任务是解决有无问题。从新中国的第一款无人机开始,经过一系列仿制和自主研发的产品,无人机的功能逐渐增强,从最初的无人靶机演进到现在的无人察打一体机。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经验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的技术封锁,中国开始了测绘仿制工作。1968年,南京航空学院开始了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测绘仿制,直到1977年才完成定型。长空一号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1吨,载重49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90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88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为900公里。
随后,随着世界航空技术向超音速发展的趋势,中国开始自主研制新一代无人靶机。其中包括南航2号无人靶机,升限达到20000米,时速可达1.9马赫;以及靶-6无人机和北京4号无人靶机(升限同样为20000米,时速达2.5马赫)。
这些高速无人靶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模拟当时装备的萨姆-2导弹,特别是靶-6无人机是在萨姆-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机型最终未能广泛使用。
后来,中国通过测绘仿制美国的BQM-147“火蜂”无人侦察机(即无侦-5),成功完成了首飞,并于1980年定型。这是一种高空高亚音速无人侦察机,能完成昼间高空摄影侦察任务,最大航程为2500公里,实用升限为17500米。
无侦-5是中国唯一曾出境实战的无人侦察机,尽管与现今出口他国参与实战有所不同。
通过这些历程,中国无人机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尽管如此,与最新的科研成果相比,中国在某些领域仍存在差距。最典型的例子是“哈比”无人机。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哈比”反雷达无人机,这种无人机能够探测雷达信号并进行自杀式攻击。后来,中国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ASN-301无人机,也被称为“山寨哈比”。尽管在气动布局和制导系统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国无人机的发展步伐因此放缓,直到现在形成了庞大的无人机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