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谁来种地”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方向,旨在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基础设施滞后以及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业出现兼业化、农村人口空心化、年轻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农村劳动力结构短缺问题变得尤为严峻。这种背景下,“谁来种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现代农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强大推动力。我国农业已步入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转变的新阶段,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3.1%。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等智能农机的应用,正引领农业生产迈向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时代,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正逐渐成为历史。
“机器换人”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还引发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根本变革。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形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稳定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更强的市场洞察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先锋实践者,在粮食稳产保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大国小农”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经营规模较小、成本压力大、收益不稳定,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生产智能化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推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是当前亟需采取的策略。
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仅仅局限于土地的规模化,还应涵盖服务的规模化。土地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旨在解决农村土地分散化问题,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土地的集中连片、高效利用。服务规模化则通过为小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或半托管服务,让小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经营规模化,更加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生产规模扩大受限、经营能力较弱等挑战。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生产经营团队,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运营能力,提升服务带动小农户的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聚焦农业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拓宽服务领域和模式。
此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中介服务,充分挖掘集体资产的经济效益,促进集体增收与农民共同富裕。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